Wolbachia (沃爾巴克氏體屬) 菌廣泛共生於節肢動物,因帶有 cifA / cifB 胞質不相容基因,存在於蛺蝶中時會讓卵只孵得出雌蝶 ♀,幾乎沒有雄蝶 ♂。
本篇要被絕後的苦主琉球紫蛺蝶 (Hypolimnas bolina) 在印尼爪哇島、日本石垣島與臺灣都有牠的蹤跡。
學者發現印尼與日本蛺蝶都被 Wolbachia 感染,但日本蛺蝶卻能活得好好地,男女比為 1:1。印尼怎麼抓卻都是雌蛺蝶,男女比例來到誇張 3:123。
鑑定後發現兩者感染的 Wolbachia 基因型並不同:印尼蝶所感染 Y 型是帶有更強大 Hb-Oscar 雄性致死等基因,日本蝶感染 J 型屬於初代 Wolbachia。但為何初代 Wolbachia 殺不了男性?原來可憐蛺蝶先被初代 J 型搞到快被絕子絕孫,但蛺蝶出現突變使其就算被感染男性仍能存活,於是恢復到了 1:1。
只是萬萬沒想到 J 型從噬菌體獲得外來基因插入,得到更強殺男性基因 Hb-Oscar 等成為 Y 型,於是印尼雄蛺蝶又快全部嗚呼哀哉了,而這場軍備競賽還在持續當中~

這裡其實提到很多觀念,首先生物間為搶奪資源,生存壓力迫使雙方不斷演化以避免被抄家滅族,常見例子即豹與羚羊關係,會導致彼此都會越跑越快才得以生存,稱為紅皇后假說 (Red Queen hypothesis)。
當雄性稀少時,任何抑制雄性致死基因的基因只要一出現,能讓個體生出罕見雄性,就會因自然選擇大幅提高抑制基因傳遞機會,讓性別比在短短幾世代回到 1:1,稱為費雪平衡/選擇 (Fisherian selection)。
Y 型除了從 Phage 得到 Hb-Oscar 外也拿了 Wmk 基因當武器 (如下圖),其能攻擊雄性胚胎染色質、誘發細胞凋亡,看來 Wolbachia 懂得找外援真是個狠角色。

Reference:
Arai, Hiroshi, et al. (2025). Evolution of Wolbachia male-killing mechanism within a host species. Current Biology, 35(9), 2006-2018.
本篇同步刊載於 Threads:
PetSci 毛怪實驗紀錄簿 (petsci_note)